這一輪百億級獨立游戲投資熱,背后藏著巨頭們的“小算計”
獨立游戲,就是有別于商業(yè)游戲而言的一種存在,它更強調打破固有游戲模式的套路,形成自己的創(chuàng)意。而2017年它的突然躥紅,某種意義上和蘋果在AppStore為其開設獨立游戲永久專區(qū),并頻頻在首頁上進行推介有莫大關系。
里程碑式的產(chǎn)品自然是《紀念碑谷2》這款美國產(chǎn)的獨立游戲,在2017年6月6日上架后,其連續(xù)19天在App Store下載榜保持第一。而最讓國內游戲圈振奮的是:剛剛出現(xiàn)下滑,開發(fā)商ustwo Games就立刻在推特表示,游戲購買量一半都是中國玩家貢獻的,并表示了感謝。
毫不掩飾、前來拉票的節(jié)奏。而在眾多關于國內獨立游戲研發(fā)團隊的報道中,也有類似的標桿:隊友游戲在2014年推出的中式水墨風獨立游戲《鯉》成為第一個被蘋果 App Store 全球推薦的國產(chǎn)游戲,并在2016年成為第一款在北美和歐洲發(fā)布的 PS4 游戲……而到了2017年初,該團隊也不過15人而已。
要知道,造出《王者榮耀》這個超級商業(yè)游戲爆款的天美工作室群,下面的工作室就有7個之多。
我相信,不少人已經(jīng)有了點感覺——一股濃濃的IP余韻,在獨立游戲的世界里蔓延。沒錯,這恰恰是游戲產(chǎn)業(yè)在后IP時代的選擇。
2013年下半年推動IP走俏的第一個吃螃蟹的,恰恰就是游戲產(chǎn)業(yè)。彼時,一個熱門網(wǎng)絡小說的授權不過百萬元,在游戲廠商瘋狂囤積之下,迅速達到普通小說亦可至千萬授權的水準,而在2015年10月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新上線移動網(wǎng)游使用IP的比例約48%,同時段,影視公司、在線視頻平臺也紛紛進軍IP領域……
結果,和巨頭瘋狂搶奪IP的眾多中小游戲公司耗盡了自己的最后一滴流動資金,造就了2015年末到2016年初的倒閉熱潮。但真正把IP變成了爆款游戲的案例,卻少之又少,2016年最熱門的游戲《陰陽師》,其IP來自國人并不熟悉、在國內也不熱門的日本電視劇集和小說,2017年大熱的《王者榮耀》干脆連IP都沒有。
進入的晚一些的影視圈,在2017年才開始真正品嘗IP的苦果。當然,依然是中小影視公司為自己的囤積居奇,付出最昂貴的“生命”代價。
一位游戲圈的老友很坦率地和我說,這其實又是一個來自巨頭們挖的坑,通過制造所謂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“風口”現(xiàn)象,形成最常見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投機。當然,大公司也會有資金的損耗,類似風投一樣,九敗一勝。而中小公司如果跟風,可能將又一次形成洗牌,“自助式”的為大公司們掃清競爭威脅。
“如果獨立游戲成功了呢?”面對我的這個問題,老友笑了一下:和IP一樣,中小公司的資金鏈根本不足以支撐九敗一勝的消耗,而風險投資者此刻也學乖了,可能根本不會入局。所以,最后的勝利,哪怕就是1次,也是屬于大公司的。
或許,也就是這么1次的機會,成為了新浪、阿里、巨人、游族、樂逗這些不太一線的巨頭們沖擊已經(jīng)被騰訊和網(wǎng)易包攬大半的游戲份額的一次機會。而對于獨立游戲來說,則有另一個IP化的隱憂:此刻,很多風投們問及獨立游戲制作人時,往往總在問,你們的游戲,是否如《紀念碑谷》、《鯉》那樣,都是解密風格的?
獨立游戲,還是被鎖定在了成就某個爆款的垂直游戲類型領域,如此而已。
本文標簽: 游戲投資 互聯(lián)網(wǎng)巨頭